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时候,人们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专业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学校比较少;同时,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高等教育供给使大学毕业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新的人才需求,这些现象直接引发出的后果之一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表示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匮乏,很难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服务业、制造业以及一些新业态领域,由此存在“供与需”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人才培养看似出现了“产能过剩”,造成了就业难和人才浪费。从高校本身来讲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专业结构僵化畸形所致,是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因此,要想化解这种“过剩”就需从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下手,而推进创新创业是其有效途径和长久的治理之道。

首先,创新创业强调需求导向。可以说,需求导向意识的强化是破解“产能过剩”的前提,因为需求导向是供给侧的指挥棒,它有效避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促使高校以社会需求为杠杆、为动力。同时,创新创业改变大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积习。要创业,大学生首先得了解行业,行业需要什么知识,创业者就会主动学习什么。随着产业升级变革,需求会不断变化,要求大学生不断更新学习内容、自己动手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因而,当创新创业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时候,它实际承担了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且更突出实践应用的重任,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大学生。

其次,创新创业驱动课程体系更新,专业结构调整,挑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内在构架上为破解“产能过剩”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大学的课程体系以传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为闭环,当高校把具备稳定性与成熟性的传统知识变成教科书的时候,这种知识往往具有滞后性,加上施教者可能存在的惰性,知识更新相对较缓。高校的专业尽管以行业、产业为基础,但行业、产业发展的新成果、新要求难以在大学专业中得到及时反映,这种模式下的人才输出以卖方市场为主,自然对买方市场的动态顾及不足。创新创业连接的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必然直通市场与社会,学校那些与社会脱节的知识学生不愿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学生不愿选,迫使学校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及时更新,优化专业使之更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

再次,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高水平就业。自主创业本身是一种就业,同时,创业需要帮手、需要各种团队,自然会带动就业。尽管大学生的创业目前还有一些以碎片化、低层次、低业态、简单劳动付出等形式呈现,但这只是初创时的现象,很多都已转向或正在转向于以专业知识和智力为动能的创新型创业。创新型的创业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站在创业、发展的最前沿,有意识地去挖掘生活中、社会上或者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中尚未完善的环节、尚未开发的领域或尚未应用的新技术,探索创业之道。成功了的创新,迟早能转化为市场化、商业化的创新成果,并带动市场化群体的创业;而市场化群体的创业推进,又广泛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社会就业。

当创新创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常态、新主体之后,高校人才供给侧会呈现一种新的变化,一是原始创新型人才供给增加。原始创新型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他们是国家长远竞争力的人力资本基础。当这些理论研究与社会需求有更紧密的联系和目标指向时,研究者会获得更丰富的土壤,形成更大的创造力,从而造就更多的人才。二是技术创新型人才供给大量增加。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联结科学发现与工程应用之间的纽带,把科学家创造的包含着可能迸发巨大生产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升级换代期,除政府引导外,创新创业者必然会主动探究市场需求,按市场调节机制涌入目前人才匮乏的技术创新行业。同时,技术创新产业的兴盛也会吸引和带动人才发展。


文章标题:推进创新创业 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产能过剩”

转载地址::http://www.zlhuiyun.com/xingyezixun/r-94.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